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傾聽內心,踏實前進













文/傅婉貞
攝影/陳建仲




呂紹嘉

學歷 ▎
           臺灣大學心理系 學士
經歷 ▎
           柏林喜歌劇院 首席駐團指揮
           柯布倫茲市立歌劇院 音樂總監
           德國國家萊茵愛樂交響樂團 音樂總監
           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 音樂總監
現職 ▎           
           國家交響樂團 音樂總監



前言
    沒有音樂系的臺大,卻有個成為世界知名指揮家的呂紹嘉學長。這不僅說明了,「路,是人走出來的」;也讓我們再一次看到,Nothing is impossible.


指揮之路──傳奇性的轉折,水到渠成的決定

我很幸運,從小就有個很好的音樂環境。我爸爸很喜歡音樂,但因為他小時候沒有機會學習,反而成為了一個醫生,所以他很希望自己的五個小孩可以生活在音樂的環境下,從小就用鋼琴還有好的老師教導我們,所以奠定了不錯的基礎。然而,我並不是一個很早就確定自己要走什麼路的人,所以也是跟著別人一樣升學、讀建中,考上臺大心理系。念了之後,我覺得這不是我想要做的事。

但臺大四年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開發了我的視野,促使我去思考並傾聽內心,若沒有臺大的環境,這樣的探尋是會比較困難的。臺大各方面的人才都很多,我交了很多很棒也很喜歡藝術的朋友;這時候,臺大沒有音樂系反而成為一個好處,因為沒有音樂系,所以大家求知的欲望反而會很強,像我參加的都是音樂性社團,如合唱團、交響樂、管樂團等,大家每天在討論的都是音樂,也都非常熱愛音樂。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家互相激勵,而我也因此得到對自己的自信,因為大家都很喜歡聽我彈鋼琴,雖然像是被拱出來做的事情,但很有成就感。就在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最喜歡的還是音樂,但還不知道自己想要從事哪方面的音樂工作;我雖然彈鋼琴,但若要當個演奏家,當時我自認二十歲以後已經太晚了。

到了大二的時候,我認識了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陳秋盛老師,老師是當時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副團長,也是指揮,那時我只是去幫忙彈鋼琴伴奏。然而就在我的彈奏之間,他開始注意到我,後來也很直接地問我要不要學指揮?可能是因為老師從我的鋼琴彈奏中,看出我好像有些「思想」,當指揮的人通常要有巨觀、察看整體的能力,還要有比較強的思考能力和好的音樂性。老師覺得當時我像是在帶著那位拉小提琴的人,有領導的特質在其中。在他給我第一顆種子後,我並沒有馬上了解自己想當指揮的這份心意,後來因為很多朋友簇擁,在臺大開始有機會去指揮合唱團、管樂團等去比賽,也發現自己有進一步學習的需求,所以我就主動去找陳秋盛老師開始學指揮,越學越有興趣,便一路往指揮邁進。

很多人都說我很勇敢,但我不這麼認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大一懵懂到大三,這段不短的時間內,心裡慢慢地一步一步走,但每一步都很篤定。當時的我其實很天真,不會去想一些太現實的事情,像以後萬一錢賺不夠,該怎麼養家這種事。我也要很感謝我父母親,他們默默地支持我,讓我在學習時沒有任何一點經濟上的顧慮,可以全心做我喜歡的事。


面對挫折的堅持──愛音樂的心

我是個比較寡言內向的人,但其實人是有很大的潛能的;我不喜歡跟人交際,但在排練的時候,我可能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因為音樂就像是從我跟團員或聽眾之下流過的那道水流或電流,把我們拼湊在一起。這時候的我跟平常的我非常不一樣。平常的我可能偶爾會把自己關起來,不想跟外界溝通;可是在音樂的世界裡,我是期待跟大家分享的。

在音樂路上我也有挫折,我想每個人生命中都會有。人常常有個觀念,會覺得現在這樣就好。但在你選擇的路上,這可是一輩子的事情。像從事藝術的人,要忍受的就是孤獨。雖然表面上你看起來是在接受掌聲,可是藝術的路是很長很孤獨的。尤其像一個指揮,雖然下面帶領了那麼多人,但很多時候你都必須自己一個人忍受孤獨追求的路,不要以為現在好,一切就好。例如在準備一場演奏會時,都是從零開始練習,直到上台演出。這之間每天在練習的時候,有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感覺?沒有的話,那就是一種痛苦的感覺。即使是音樂會結束了,也不可能完全滿意,這也可說是一種挫折。我在追求肯定的過程中,從學習音樂、到稍微有個程度、再到有個樂團可以指揮,當然常常會跌倒,因為競爭非常非常激烈。但重要的是你那顆熱愛音樂的心,通常是使你幾天後又站起來的動力。現在排練的時候,我偶爾也會碰到挫折;畢竟指揮面對的是人,必須要處理很多事情,總有不順心的時候。但最後站在台上指揮音樂會時,我永遠都會有個感覺:一切都值得了。不管之前多苦或多順利,站上舞台那一刻,心裡是感謝的:感謝上天賜給我一個這麼美好的任務,帶著大家一起演奏音樂,跟那麼多聽眾一起分享,抓住一些永恆的時刻。這是非常值得感謝的事,也是讓我面對挫折時可以再爬起的原動力。


指揮的學問──詮釋與溝通

在詮釋樂曲上,我喜歡為耳熟能詳的曲子增添新鮮感。但我並不是刻意去挖大家熟悉的曲子來演出不同風格,而是本來這些曲子就是這麼的有趣,本就有這麼多東西可以呈現。那你說平常為什麼沒有聽到這些東西呢?我只能說,這是那些指揮的錯。一首很常聽的曲子,有時會因為某些旋律太好聽,很容易讓人滿足,就不會去挖掘它的深度。但一首真正好而大家熟悉的曲子,一定本來就有很多東西存在著,只是因為演出太多次,被大家忽視了。我是以一個自然的態度在看待這些曲子,沒有任何故意,因為這些曲子就是跟我說了這麼多話,我就是感覺到這樣子,整個過程非常自然。

有些人稱讚我對樂曲的詮釋和表現,有時會比作曲家祖國的指揮們道地,我覺得這有點過譽了。我只是一個例子,不可能只有我一個指揮如此。音樂運行著自己的美學軌道,有時常常是超乎於民族性、國界或時空的,音樂就是這麼偉大。像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它一開始的旋律不用多說,就是會震撼你心,甚至用任何話語去說明都是多餘的。就像有一句很有名的話:「當話語停止的時候,就是音樂開始的時候。」音樂是一個最直接的語言、最直接的溝通工具,而這是超乎國界的。作曲家的曲子,絕大部分不是要讓人去讀完一堆介紹之後,才能理解;好的曲子就是不用介紹,也可以打動你的心。而我們指揮做的事,就是去抓住那個東西,把它擴大。詮釋的人就是把曲子真正美的特質挖掘出來,讓它更清楚地一下子就傳達到聽眾心裡去。我覺得這是種「feeling」。當然「feeling」也可以磨練出來,但基本上是不能分析的。我絕對不是唯一一個可以做到這件事的人。

然而,要怎麼將感覺傳達給樂團團員呢?這可能是音樂家的一種天份、一顆本來就存在的種子,而這就是一種「feeling」。隨著你的學習和經驗磨練,「feeling」會越擴越大。你自然就會知道,當面對一首曲子時,雖然好像很浩瀚,但你就是可以抓出它的骨幹和重點,傳達出去。一個好的演出的人,就要能做到這點。

樂團中每個人對音樂當然也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而這也是指揮這份工作很難做的地方,所以能在這行存活下來的不多。但話說回來,一個職業樂團團員都會有professional,知道自己的工作和別人的工作是什麼,會去尊重別人。每個人雖然有自己的看法,可是當他夠professional的時候,他就會閉嘴,也會嘗試去做你要求他做的事。一般都會這樣,但並不表示他心裡服氣,所以你還是要給他一個有說服力的idea,讓人真的覺得:沒錯,即使是跟我想的不一樣,但你有你的信服力。歧見會存在,但通常不會有嚴重的衝突,因為大家都有職業性,會先把自我收起來。


對於台灣──希望帶來「慢」的深度

和國家交響樂團合作,其實我到現在都還在發現他們的樣貌與個性,因為我其實離開台灣滿久的。去年接下音樂總監一職之後,才開始比較密集跟他們接觸。我覺得很有趣,台灣是個非常多元的社會,轉得很快,大家天天都有新鮮事。歐洲的速度就慢多了。台灣的好處就是大家反應很快,學曲子也快;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嘗試要去多挖出一些深度。深度是需要速度慢下來的,不是走馬看花地看風景,而是去外面旅遊時看到美麗的地方,你會駐足下來、慢慢走去欣賞,沒有目的。美,是不能有目的的,不是立竿見影或是講求效率。像台灣的教育也常常有個錯誤方向,認為幾個月、幾年就要得到一個成效,像軍隊一樣。但藝術不能如此。台灣有點太講求時間,習慣定下什麼時間就要做到什麼事的規矩,政治方面也很容易如此,所以上上下下很快。

而對於台灣的聽眾,我覺得他們很可愛。因為大家學習精神很強,常常也都是很年輕的學生們來聽,但我們還沒有培養出固定的聽眾。台灣有把古典音樂當成生活一部分的人,但還不夠多,我很想增加這種人。像現在的音樂會,每一場都要做很強的廣告,像打強心劑一樣。有時的確可以成功帶來滿場觀眾,但這樣不算真正的成功。我希望讓大家都會有種念頭,覺得「我就是要去聽一場音樂會!」也不是說場場都要來,但我想培養出心靈上有這種需求的聽眾,這也是我去年上任以來的目標。我們的音樂會都是一整年的計畫,不是零星的一場場,當中的思維是貫穿的,希望可以創造出一種環境和氛圍,再加上一些講座,向大家說明我們在演奏什麼。藉由這些方式,去培養固定的、對文化和音樂有需求的聽眾。

再來,對於台灣培養音樂人才的環境,就我們是一個樂團來說,我們能做就是在合奏的時候,想辦法去吸收一些年輕的音樂學生,讓他們從小就有和管弦樂團演奏的經驗。在台灣學器樂的人,都很注重在獨奏這方面,所以你會發現有很多人演奏很不錯,但一進樂團拍子也不會算,甚至也不會看指揮。事實上絕大部分學音樂的人,最後還是會進入樂團,所以這個觀念需要從小建立。學音樂的人不見得能當獨奏家,能當的人其實很少。而樂團並不是一個讓你沮喪或感到挫折的地方,並非沒有當成獨奏或首席,就是失敗。樂團有自己一套非常豐富的曲目,就是希望培養大家對身為樂團一份子的驕傲,可以感覺到跟大家合奏是多麼美的一件事,甚至比獨奏還美妙。而在指揮上,因為很需要實際指揮的經驗,我們也會盡量看可不可以在樂團方面,在平常的排練就安排年輕指揮來見習,給他們更多機會。


給臺大學弟妹的建議──珍惜臺大,發掘潛力

臺大的大環境讓我很懷念,我覺得這是大家應該要好好珍惜的!真的要好好利用這個在國內獨一無二、有著最傑出的老師和同學的豐富環境。我覺得大家不要把自己封鎖在一個小小世界,要把自己放開,盡量去多接觸各種事物。你們現在十幾二十歲潛力很大,可能有著自己未察覺的部分,所以要開放地去接受各種刺激;然後再靜下心,去聽自己心裡最深處的聲音:你到底喜歡什麼?你到底會做什麼?什麼東西是你做的最好的?聽到之後,你就要篤定,一步一步去走。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我相信一定很多人有音樂天份,而那些人一定也還有很多才能,他不只是可以做一個音樂家。但要選擇哪一條路,是每一個人自己要去決定得。像我自己是覺得我只能做音樂家,沒有其他選擇。

而如果你已經決定要往音樂前進,你要有心理準備。你要有「天真」,不要忘記自己剛接觸音樂的那種喜悅,要永遠記住。另外,你也要耐得住寂寞。這當然不會是條太容易走的路,任何容易走的路也都不會真的是好的路。你要堅持喜歡音樂的心,喜歡到沒有音樂不能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