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故事,從這裡開始




















 
文/郭彥均




黃心健

學歷 美國Pasadena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藝術學士
              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學院設計碩士與博士候選人資格
              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 學士
經歷

              故事巢工作室創辦人
              天工開物公司的創意顧問
              文化大學的駐校藝術家
              任教於多所大學的互動多媒體設計課程
現職

              於「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擔任專任副教授,
              並負責該校《數位藝術中心》的推廣與策劃。



機械系出身,到美國攻讀藝術學士回台後,黃心健學長寫下了跨領域也可以有無限可能的故事。在台北花博期間一手打造了夢想館,還讓參觀民眾有了虛擬昆蟲的互動式情境體驗,他是黃心健,要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說自己的故事。

1.     請您敘述從畢業到進入職場的心路歷程。

    我在畢業後到美國念大學和研究所,主要是在設計這個領域;後來畢業後,發現自己喜歡多媒體這個領域比設計多一點,於是在這個領域中,從接觸多媒體光碟再把觸角再延伸到遊戲。不過,在這之後,發現遊戲的訴求的主要是娛樂,而我想要再進一步追尋更深刻的內容,於是直到今天便投身藝術創作,直到今天為止。

把變化也當成工作的一部分

 我想要分享的是,從畢業到職場這段期間,除了在尋找自己想做什麼之外,
其實也是在尋找自己「應該做什麼」。真正喜歡的東西其實不會在那裡等你,而是要找的。我覺得我們的社會越變越快,以前到退休可能同一份工作都是做同樣的事,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甚至令人懷疑現今我們所知的工作的形式是否還會存在。但是我覺得這樣的變化是正向的,應變的方法就是把變化也當成是工作的一部分,主動的去適應、調整自己;因此我說這樣的改變是正向的,就是把世界的改變變成由自己主導,即每個人都有主導性。

社會新鮮人一定要具備的三個條件

    主要有三點,第一點是要有負責任的態度;第二點則是有因應變化的能力,也就是要清楚變因是什麼,學會把變因納入計畫中,才能夠隨時應變。第三點就是,要「學習不變的知識」。所謂「學習不變的知識」就是指一些非技術性的知識,例如學軟體,不是只重視character rigging等等技術相關的知識,因為這是花時間便可以學會的東西;真正要學的事是像美感、理念這一類的東西。因為它不好學也不好複製,但是卻很受用,可以接受時間考驗,因此我想新鮮人應該去學會這樣的東西,讓自己更有價值。

2. 在成為藝術工作者後,是否有遭遇重大的挫折,又是如何克服?

   就我的看法認為,挫折和挑戰是一體兩面;如果可以以正面看待挫折,那麼挫折就會是一種成長的契機。我覺得不用說「克服」,因為當改變已經是常態時,你自己就每天都要做一些改變去適應。從這裡看來,把挫折看成是挑戰時,就會引發下一個突破的機會。所以我覺得嘗試去「接受」的認知是很重要的,舉個例子來說,有個叫作史汀的知名歌手,曾經就被問到當他製作一張專輯時,什麼時候算是完成的時候?史汀回答:「錢花光的時候,就是專輯完成的時候。」這就是「接受」挫折,把它視為挑戰的認知。一旦你讓自己改變去適應,就會發現事情是可以無限的想下去的。

3. 台大學生也有很多人對於創業很感興趣,不知您是否能提供有志於創業或是成為創意工作者的年輕學子一些建議?

   要創業首先應該要具備兩個因素,第一點就是要喜歡創新,儘量在別人已有的創造之外,做不一樣的嘗試和突破。第二點就是要想什麼事是最有趣的、最好的。所以,在這兩點之前,首要的事情就是先了解的特質,知道自己喜歡或擅長、適合什麼。此外,也要多方的去認識其他領域,其實有時候創意的來源很難說,不一定就只出現在你最熟悉的領域,有時候,在不確定的領域,就是因為你要自己去摸索嘗試,反而能得到相對較大的自由度,激發出更多的創意。

4. 在最初名氣未打響之前,您是如何成功行銷自己,將產品推廣出去?

   與其說行銷,我覺得滿足自己,讓大家也覺得很好是第一步。滿足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是做自己有熱情的、真正喜歡的事,所以在過程中就會有動力可以一直繼續下去;當你對一件事表現出很大的熱忱時,別人也會感受到,就會更有說服力。因此我覺得,只滿足客戶的東西不代表是一個好東西;雖然有時候在商業、工作考量上不能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但是我覺得在可以的限度內適時的盡量做到滿足自己,這件事是要時時提醒自己的。

5. 在大學修習的課程或參與的社團是否對從事的職業有幫助或間接的影響?是否可以分享其中最令您印象深刻的一門課或是一件事?

「專業」就是在幫助你成為更完整的人
   印象中台大修課時,在修傅佩榮老師的〈哲學與人生〉和體育課太極拳這兩門課時,透過一些哲學的討論得到很多關於人生的啟發。我在大學時得過兩次書卷獎,事實上,大學就是在學習某個領域的「專業」,而「專業」就是在幫助你成為更完整的人;所以,無論喜歡或不喜歡的課,我都會要求自己百分之百的投入,所以每一堂課我都很專心,其實過程中你會發現,當你很認真的投入時,每件事都會是啟發。

  我認為今天社會的瓶頸就在於「用本科的知識解決本科的瓶頸」。今天的事變得很複雜,要解決就必須要用到兩三個領域的專業。舉例來說,當我今天去一個聯合的設計展佈展時,也會去注意其他領域的設計,無論是產品、平面或工業;要去看所有的東西,藉由觀察其它事物,把自己的興趣最大化。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多半都只吸收高於自己的東西,這樣很可惜,其實壞的東西也要看,要能夠去思考從壞東西中有什麼好的可能性,這樣一來所有的東西都能夠吸收到養分了。

 6. 身為一名藝術工作者,是否可以分享您在藝術這條路上作過什麼樣的練習和努力,抑或是受過誰很深的影響,而從中歸納找尋到自己所屬的風格?

  我在美國時,有一次製作CD-Rom的案子,剛好跟著名的大師Laurie Anderson在同一個團隊,很榮幸有那次機會跟在大師身邊學習,那真的是一個很寶貴的經驗,就是跟在大師的身邊,看著天才怎麼思考和創作。

    這個經驗從中獲益良多,因為思考的東西有時候是難以言說的,也難以追蹤那樣的過程,所以跟在大師身邊直接目睹那樣的過程,可以聽到Why是很難得的。因此我很鼓勵同學,如果有可以跟在旁邊學習的機會就要努力爭取,好好把握,一定可以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7. 村上隆在《藝術創業論》一書中認為,要對抗強勢的歐美大眾文化的流行,首要的努力方向便是找出自身在地文化的優勢。日本有「宅文化」的特色,就您的看法而言,台灣最無可取代的文化特色為何呢?

「所有的東西都是被發現的」

   就我的看法而言,創作者就寶貴在「把所有的事物創造出來」。例如《哈利波特》創造出的魔法世界,其實就是英國的日常生活;而韓劇《冬季戀歌》也是描寫韓國的當地生活。與其要舉出台灣最無可取代的文化特色,不如說「所有的東西都是被發現的」。我現在在進行的作品,就是透過重建台灣舊式建築,把它們做成可以拼湊的圖案,回憶自己小時候的生活。

問自己在做什麼事時是快樂的

    我覺得台灣的建築很有趣,有很多對外的開放空間,例如陽台、鐵窗和騎樓等等,這些對外呈現的居家場域,都是一個推測那戶人家生活的窗口;所以只要細心觀察,其實可以有很多的想像空間。因此要回到我之前說的,要問自己在做什麼事時是快樂的才是重點,一旦你找到了,就可以一直延伸下去。

8. 面對繁重的工作業務,請問您平常都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

  設計這項工作總是超時的,它沒有一定的工作時間,因此無法排出一個既定的時間表。我一直工作下來的經驗的感想是,藝術的工作是熟能生巧的,因此我都會大概的憑經驗估計自己需要花多少時間完成一件作品,在那段時間內就盡量去做。這個時候喜不喜歡你所做的事情,就會決定那件事給你的感覺;如果只是為了催促而做的事總是不會很輕鬆,如果沒有真心的接納一件事,那麼所有的事都會變得很繁重了。

9. 「故事巢」的創辦心得,以及之後的期許和努力方向?

   我希望藉由故事巢,慢慢的讓大家了解「永恆」的概念。我覺得,如果凡事只考慮到暫時性、短暫時間內激發出來的東西,那麼自己的生活也會變成是暫時的。市場上有很多的科幻電影,但是只有那麼幾部,可以在很多年後仍然留下來不被淘汰。那些電影為什麼會持續被人們喜歡呢?電影中的人物穿著、場景、道具,在今天看來都是過時的款式了,由此可見,電影中一定有什麼東西,是經過時間考驗後仍舊有存在的價值的。永恆,就是在多年之後,仍然會覺得一件事是值得存在的,我想說的就是這樣的概念。

10. 給台大學弟妹的一句話。
   學著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只有當你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才能讓別人也真正喜歡。要學會客觀的觀察自己,避免充耳不聞。有一些方法是可以嘗試的,例如:
訓練自己的觀察力

    我聽過外國一個著名的大師在他的演講中說,每個人每天都要做聽覺訓練。就是藉由把自己放空的狀態,什麼也不想,專心的傾聽周遭的聲音;除了這個以外,我平常也會訓練自己的視覺,把所有的東西每個細節都仔細的看一遍。做這樣的訓練很有趣,你會發現自己聽見的或看見的,其實都只是表面的一部分;有時候,你甚至以為自己看到了,但其實沒有。因此可以多做這些感官的練習,讓自己對生活中的事物更深入一些。

花時間與自己相處

    這件事很重要,但是卻常常會被忽略。我們今天的分工已經把每個人的認知切割得很片段,每個人就像一個小齒輪,努力的運轉著,卻看不見整部機器的樣子;所以要學會花時間獨處,從中去回憶、感受,找回自己的情感源頭,慢慢的,你就可以找出自己根著的地方,然後找出自己的能力可以放在世界的什麼地位,讓世界變得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